12月23日,主题为“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的2015文化金融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以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发展为背景,深度聚焦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互联网、文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对接融合,探寻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之道。论坛期间还发布了《2015文化金融论坛共识》。中国经济网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近年来,文化金融已成为各大投资行业的关注热点。投资、并购等热钱持续涌入,众筹、信托、保险等模式打破传统,通过文化积淀的释放、依托金融工具的创新,文化产业正在发生着乘数效应,呈现几何式裂变。文化金融已成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015年,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多元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占主要地位。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财政部日前下达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共支持项目850个,项目数较2014年增长6.25%。这是中央层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一笔专项资金,截至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其次,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虽然文化产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占比仍不高,但商业性金融投资热情依旧高涨。数据显示,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已有63家,融资额17亿元。文化产业的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128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支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
第三,民间金融支持正逐步壮大。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目前已不存在政策障碍,政府也在通过资金建立各类市场化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加入并参与经营。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北京、江苏等地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小贷公司,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共计8922家,实收资本8392.05亿元,贷款余额达9453.7亿元。若将小额贷款公司充分与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将会激活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互联网金融升级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文化+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迅猛。以产品模式来看,自众筹模式于2011年来到中国后,加之互联网金融创新倒逼传统行业改变,众筹被广泛接受。出版众筹、电影众筹、艺术众筹等产品相继涌现。以具体领域来看,在艺术品领域,国内相继推出艺术品信托投资基金、权益拆分、质押融资等形式金融产品。
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我国金融体系和市场在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较之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存在资产评估难、金融服务单一、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差距之外,最重要的是看到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辅助,以平台为基础,才能将金融支持真正被置于文化市场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中,做到接地气对接和深度融合。
另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论坛上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上海银行、文金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文化金融风控清算体系;与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等机构签署中国“一带一路”商业与文化金融(西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中国—中亚—西亚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四省。论坛上还发布了全国首个文化物权信托产品全国首个生肖(猴年)系列文化金融产品,包括丙申猴年生肖酒、“金猴献福”全家福纪念金钞、吉猴报喜丙申猴年纪念小金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