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5文化金融论坛”在浦东陆家嘴开幕,本次论坛围绕“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吸引了来自金融、企业以及学术界逾700名专业人士参加,共同探讨“十三五”期间,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等产业深度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新华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由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报业集团、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
日前,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需要文化产业与金融、互联网进行跨界拥抱。来自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民间金融支持以及创新产品等在内的多元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其中,政策性金融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代表,财政部下达的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共支持项目850个,项目数较2014年增长6.25%。截至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
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数据显示,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已有63家,融资额17亿元。文化产业的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128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只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
民间金融支持逐步壮大。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目前已不存在政策障碍,政府也在通过建立各类市场化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加入并参与经营。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北京、江苏等地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小贷公司,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
同时,市场上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自众筹模式于2011年来到中国后,出版众筹、电影众筹、艺术众筹等产品相继涌现,并被市场接受。
文化企业拥抱金融机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对此表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应当符合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以及服务城市、国家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完善文化金融发展的法治保障。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则指出,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4万亿元。
他表示,新经济兴起,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文化企业在与金融机构拥抱的同时,双方的合作也逐渐呈现出新格局和新趋势。
论坛举办的同时,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银行、文金所(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旗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文化金融风控清算体系。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生肖(猴年)系列文化金融产品,包括丙申猴年生肖酒、“金猴献福”全家福纪念金钞、吉猴报喜丙申猴年纪念小金条等。
作为国内首家成立的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由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报业集团、上海精文投资公司投资创立,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平台以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为交易对象。